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5:23 点击次数:86
1948年秋天,东北的秋风呼啸,山河变色。
国民党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在解放军的炮声中变得岌岌可危。
55万国民党军像被惊吓的鸟退守在沈阳、长春、锦州三座孤立无援的城市,等待最后的命运。百万解放军则蓄势待发,准备南下,势要终结这片土地上的战乱。一场关系中国未来的重要战役——辽沈战役,即将开始。
在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阶段,东北战场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。国民党东北“剿总”总司令卫立煌坐镇沈阳,指挥着55万大军,其中正规军48万。然而,庞大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弱点:兵力分散,各自为战。沈阳集结了第八、第九兵团约30万人,长春由第一兵团约10万人驻守,而锦州则由第六兵团约15万人扼守,名义上由锦州指挥所指挥。
这种分散的部署,使得国民党军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,为解放军各个击破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与国民党军的窘境相比,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则兵强马壮,70万野战军加上33万地方武装,共计103万人的强大兵力,形成了对国民党军的压倒性优势。
辽沈战役,这场历时52天,从1948年9月12日持续到11月2日的战略大决战,共分为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,目标直指锦州。东北野战军主力挥师南下,突破北宁线,将锦州这座连接东北与华北的战略要地团团包围。10月15日,锦州解放,10万守军全军覆没,东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范汉杰、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等高级将领成为解放军的俘虏。
锦州的失守,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南逃华北的退路,也预示着整个战役的胜负天平已经彻底倒向了解放军一方。锦州解放的捷报传来,更是动摇了长春守军的军心。10月17日,长春守军第一兵团副司令曾泽生率部起义,19日,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也率领残部放下武器,长春宣告和平解放。
锦州和长春都已被解放,东北国民党防御体系彻底崩溃。
驻守沈阳的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受命,带领10多万人组成西进部队,想夺回锦州,开辟退往内地的路线。
廖耀湘的西进计划正合解放军之意。在辽西的黑山和大虎山一带,东北野战军的主力早已布下严密的包围圈。
一场激战随即展开,到10月28日,廖耀湘的部队被全歼,廖耀湘本人也被俘虏。
第二阶段战果巩固,辽沈决战胜利根基已立。
29日,解放军抵达沈阳城外,全面向守军发起攻势。
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,11月2日沈阳得解放,守敌13万被消灭。
同一天,营口也宣布解放。这样,持续了52天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胜利,东北地区全部解放。
这场战役,不仅是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之一,也是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标志。
国民党军损失惨重,1个“剿总”总部、4个兵团部、11个军部、36个师部以及地方保安团队共计47万人被歼,东北地区彻底被解放军掌控。
在国民党东北“剿总”内部,复杂的指挥体系和将领之间的矛盾,也加速了其最终的失败。
卫立煌作为总司令,名义上统领东北所有国民党军队,但实际上,各兵团之间各自为政,难以协调一致。
副总司令范汉杰、杜聿明、郑洞国、梁华盛等人,各怀心思,在战略决策上难以达成共识。参谋长赵家骧等高级幕僚,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。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在锦州被俘,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也在锦州战役中被俘。长春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最终选择投降,而西进兵团司令廖耀湘则在兵败后被俘。
在“剿总”下辖的部队中,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指挥的两个军六个师,孤守长春,最终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政治争取下,走向了不同的结局:曾泽生率领六十军起义,而新七军军长李鸿则在长春解放后投降。
锦州指挥所指挥的第六兵团,下辖四个军十四个师,虽然兵力不少,但由于指挥混乱,最终在锦州战役中全军覆没。第八兵团,在战役后期改称守备兵团,负责沈阳的防守,但最终未能阻止解放军的攻势。
第九兵团,即廖耀湘的西进兵团,集结了包括新三军、新六军在内的多个精锐部队,却在辽西遭到毁灭性打击。
除了上述几个兵团,“剿总”还直辖了多个军级单位,例如第六军、新编第一军、第四十九军、第五十二军、第七十一军以及东北新编骑兵司令部等。
这些部队,有的在战役中被歼灭,有的则在突围中损失惨重。例如,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、第七十一军军长向凤武等都在辽西战役中被俘。
辽沈战役取胜,靠的是解放军强大的实力,还有高明的战略和政治攻势。
他们用分割包围、逐个击破的战术,把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防守给击破了。
同时,争取国民党官兵的政治工作加速了他们军队的崩溃。
比如,曾泽生率领的部队起义,对长春的和平解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辽沈战役的胜利宣告了东北全境的解放,并为解放战争的最终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,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。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北方战局,也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人民的士气,加快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。
Powered by 极速赛车168开奖官网开奖结果冷热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